
白鹿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据传说,蜀国的创建者蚕从氏从青海高原向四川盆地迁徙时,在到达成都平原之前,曾在白鹿镇的白鹿山上停留了很长一段时间。
周怔王五年秋,秦伐蜀,蜀王败绩,为秦军攻击下,“自于葭萌拒之”,战败退守白鹿山,建都邑。
司马迁《史记﹒老庄韩列传》载:“老子修道德,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。居周元也,见周之襄,西隧去,乘牛过白鹿山”。
东汉时期,张道陵于白鹿塘坝子鸿都观,创建道教24治中的第4治——漓沅治。由此,漓沅山上后代修道者不绝。
《周地图记》载:“宋元嘉九年,有樵人于白鹿山见群鹿,引弓欲射之,有一麋所趋险境,进入石穴,行数十步,则豁然开旷,邑屋连接,阡陌周,问是何所”,有人答云“成都”。今考证这个桃园式的传说,认为“小成都”是古代蜀王初兴时的都邑于此留下的地名遗迹(见《社会科学研究》,1981年,第一期)。
洪武十一年(1378年),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封十一子朱椿(郭五兴之女郭惠妃所生)为蜀王,经多次战乱战乱朱氏后代广汉来彭县白鹿场谋生,至今仍有石碑所记。
明初建文帝奉母出家于白鹿天隋山,山顶万寿寺旧时有所谓“大明国母陈后”塑像,并有寿山石印一颗,上刻“青山宫阚,权握社稷,东尧光帝,皇宫玉玺”。
清乾隆十九年(公元1754年),在白鹿河东岩兴建白鹿场,以在沿河离滩营建街道,俗称河坝场——即白鹿古街。
清咸丰初年(1850年)朱元璋后裔朱应淳从广汉迁彭定居白鹿,宣传天主教,咸丰六年(1856年),四川分为成都何重庆两大教区,彭州属成都教区。
1860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来到白鹿,发展白鹿为传教基地即经堂(今镇政府驻地),1880年修建备修院,光绪九年(1883年)成都主教杜昂派谷布兰到彭州重修备修院,光绪十一年(1895年)落成后,定名“无玷书院”(俗称“下书院”),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建成“中修院”,定名“领报修院”(俗称“上书院”),民国21年,中修院改为神哲学院。
1912年,白鹿场口至河对面无玷书院秀成一座拱桥“中法桥”,现又名“金桥”。
1923年,白鹿场发洪水,冲走老街下场街房二十余间,残迹尚存,故名“半边街”。
1938年,洪水将街首王爷庙与大石冲翻,下书院门前的拱桥第一孔被水冲垮,残留小部分,天生桥被冲毁;上书院后山发生泥石流,淹没了领报修院一半的圣母堂河西北角的洗浆房。
1942年,中华民族驻英大使郭太奇在白鹿乡下书院避暑养病三个月。
1950年,先后为白鹿乡、白鹿人民公社,后又改为白鹿乡,2002年撤乡建镇。